光,正成就那块顽石的孤独

———朱文

  杨明的最新作品“Per系列”简约而不简单,有一种让人不明所以却怦然心动的气质。与艺术家以前的几大系列当然一脉相承,但是“Per系列”呈现出的如此确凿的轻松和快乐,是以往的作品不曾有过的。独立,独立到有点孤绝的形;鲜艳,鲜艳到几乎过分的色彩,构成这群全然抽象的几何体,陌生、神秘,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而这另一个星球是从来不存在的。“Per系列”的酝酿发动正处于今年英仙座流星雨的爆发期,杨明本人并不知道这一点,而他亢奋、迷狂的创作状态却正是这个天文周期地球生物的典型表现。他说他找到了二十多年前创作“滴淌系列”的那种兴奋,我们知道“滴淌系列”帮助杨明找到作为一个雕塑家最初的自信。激动的双手迫切地想抓住一种材料,一种与他当下的生活、当下的态度相适应的材料。青铜诗人杨明找到了聚氨酯,“Per系列”于是如约而至,像璀璨的流星雨,划过人到中年略显沉闷的夜空。虽在期待之中,但永远是意料之外。这是一个还在进行中的系列,我就此打住,不再多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Per系列”不是雕塑家杨明某个阶段象征性的总结,而是清晰的预告,一个创作高潮就要到来。对于那些欣赏、推崇杨明作品的朋友们来说,这是等待已久的好消息。
  我和杨明九十年代初相识于南京,一见如故。杨明把他紫金山下工作室附近的荒地拾掇出来,夯成一块三人制的足球场。去杨明那里踢球是我们那一时期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球场上杨明暴露了他所有的性格特征,算得上是一个优雅的人。2000年我们几乎同时离开南京,他去了苏州,我到了北京。但是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我们见面说话的时候我常常会忘记杨明和我一样已经离开南京的这个事实。我潜意识中固执地把杨明留在了南京,因为我认为他与这个城市有着更深的因缘。荒野中出没的南朝石刻,栖霞山的千佛岩,明孝陵的石像生……要再加上杨明的雕塑,这座城市的视觉形象才完整,才拥有必要的景深。你能接受没有马里尼的佛罗伦萨吗?对于雕塑家,我们似乎更信赖本身骨密度很高、双手比大脑睿智的那种。杨明往那一站,正好符合我们的想象。那是我特别欣赏的一双手,没事干就十分不安,它们使我相信勤劳的工作确实可以缓解白日梦的疲劳。杨明当时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雕塑家。九十年代的中国,超现实主义这个标签还具有一些煽动人心的力量,因为我们所深陷的环境实在是太写实了。超现实主义雕塑家杨明请我为他的展览写一篇文章,被我成功地推脱了。我对他说,我会写的,但不是现在。我把诗人朱朱推荐给他,于是诞生了那篇美文《物质起了波澜》。那篇文章最后署明的日期为我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照,从杨明最初的邀请到我现在终于践约,中间整整隔了二十年。天哪,有什么话是二十年前要说,而二十年后仍然觉得还值得说的呢?
  此刻我选择用铅笔在A4纸上反复涂抹,写作这篇文章,想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一个具有古典精神的雕塑家朋友的恰当赞美。什么是雕塑的本质?最好的雕塑家总是用他们的作品迫使我们不断地回到这个原点。杨明的“椅凳系列”可能是他用情最专、跨时最长的创作,更准确地说,我想说的是杨明的“板凳系列”。那是一条从时间深处来的板凳,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个也叫做条凳的东西有着最丰富的记忆。课堂、露天电影、万人大会,随处可见它的身影;两张条凳并在一起,就可以在上面睡个午觉;磨刀的师傅扛着走街串巷,它就是扁担,放下来就是工作台;在秦腔当中它就是乐器,敲打起来比什么鼓都更铿锵激越;在长江中下游民间有很多人练习板凳功,这种板凳竟然还是致人死命的武术器械……雕塑家杨明也许没有想这么多,他只是要雕刻一张板凳,板凳因为他不厌其烦地摩挲而有了温度。他只是要雕刻一张板凳,他似乎可以听到一条板凳和另一条板凳的窃窃私语。他的工作更像是一种仪式,杨明在召唤板凳的灵魂。2010年前后杨明旅居北京三年,使我有机会再次近距离地观察他的工作,板凳几乎是他那三年唯一的表现对象。我也观察到不同人群对“板凳系列”的反应。最喜欢这个系列的是诗人们。杨明也许是中国收获最多诗人赞美的雕塑家。诗歌和雕塑这两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种是最轻盈的,一种是最笨重的,在核心部分一定有某种共通的东西触动了诗人们敏锐的神经。但是杨明的板凳似乎不太撩拨收藏的冲动。实际上和杨明的板凳相处可能不会是一个很好的经验,你会很快被板凳的情绪所感染,而变得不太自在。杨明使用过多种材料创作这个系列,青铜、玻璃钢、木材等等,其中用木材创作的板凳让我最为感动,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美而易朽。
  杨明是那种天生注定要干这一行的人。他的人生履历在我看来出奇的单调,生活中出现过的能算得上人生选择的命题竟然是——油画还是雕塑?他告诉我他有两次试图去做一个画家,但是都被命运及时地校正了。这种单纯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多么幸运,必须要到杨明现在的年龄才会明白。正如雕塑家的工作是把作品从大理石的牢狱中解放出来,时光这把刻刀也把雕塑家杨明从杨明的肉身中雕刻出来。当艺术家终于有勇气认领自己的命运,奇迹将由此发生。

2016年8月31日北京